民航广西空管分局召开2021年党建工作推进会
列入中央储备库的项目,应以解决地方水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
截至2016年6月底,累计淘汰2.6万台燃煤小锅炉,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80万辆。秋冬季污染天气发生频率较高,臭氧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确实,浙江的PM2.5浓度在下降,空气优良率在上升。昨天,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情况的报告和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中不仅提到了浙江为防治大气污染所做的各方面努力,还说明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今年4月25日,又全面启动百日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截至7月10日,专项行动已查办环境违法案件7000多起,行政、刑事拘留400多人。省委、省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并对县以上城市实行空气环境质量管理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在资金投入上,去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8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入400多亿元。
去年全省已全面供应国V标准车用汽柴油,今年4月1日起分阶段提前实施国V机动车排放标准。今年1-6月三项指标又分别同比下降25%、6.7%、11.5%。现实情况是,业主往往要求修复工期短、费用少,以致评估方在现场设的取样点比较少,甚至根据业主的主观需求来进行布点,影响到报告的客观性。
尽管处理技术很多,但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目前没有哪种技术能将被污染后的地下水完全修复到污染之前的状态,另外,地下水修复过程漫长,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此带来的高成本可想而知。这位专家指出,被污染的地下水不经处理,其中所含的污染物会通过挥发等方式进入其上方的土壤,因此,仅仅治理土壤是不够的。在国外,有采取设置监测井的方式,根据浓度或污染物削减量来评估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效果,这一方式目前在国内的场地修复工程中尚未采用。另外,由于无法直观看到,如何科学评价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效果确实是一大难题。
一些污染场地上方原先建有化工厂,如果能有详细图纸了解工厂工艺流程和排污管网的设置等,对污染源的排查会有重要意义原位修复则是在受污染的区域采取物理隔绝或生物化学等方式对地下水体进行处理。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很难收集到化工厂相关的原始资料,增加了排查的难度。事实上,地下水和土壤的关系并不是割裂的。生物化学处理包括往地下注入气体、微生物、化学试剂等对水体进行修复。权威数据显示:我国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分别为42.5%、18.8%,两者占据了监测点数量的60%以上。
然而有人认为,有毒的土壤会通过扬尘等暴露途径危害人体健康,而地下水深埋地底,只要不抽取来用,就不会对人造成危害,没必要治理。地下水修复的难度和成本太高在另一位业内专家看来,国内污染场地修复较少涉及地下水的原因之一在于,地下水修复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修复污染场地下方的地下水,首先要明确污染源和污染范围。一些污染场地上方原先建有化工厂,如果能有详细图纸了解工厂工艺流程和排污管网的设置等,对污染源的排查会有重要意义。
尽管处理技术很多,但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目前没有哪种技术能将被污染后的地下水完全修复到污染之前的状态,另外,地下水修复过程漫长,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此带来的高成本可想而知。在国外,有采取设置监测井的方式,根据浓度或污染物削减量来评估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效果,这一方式目前在国内的场地修复工程中尚未采用。
此外,地下水的污染可能并不局限于污染场地下方的一小块地方,有的甚至涉及到厂外附近更大的范围,对如此大的水量进行修复也十分困难,成本也很高。更令他感到忧心的是,目前在对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中,往往只考虑对土壤本身的修复,较少涉及对毒地下方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评估和修复。
物理隔绝是通过构筑墙体将污染水体封闭起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处理技术目前对地下水污染修复可大致分为两类:异地处理和原位修复。国外有个案例,运行了10多年也难以达到预设修复目标,只好调低期望值。我们需要探索经济可行的评估方式,更好的效果评估也有利于推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的展开。另外,由于无法直观看到,如何科学评价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效果确实是一大难题。据介绍,异地处理是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运走进行处理。
一位水污染治理专家如是说。再者,地下水是流动的,其所含的污染物会随着水体流动发生迁移,从而威胁到附近的地下水敏感点,比如地下水水源地等。
为了摸清场地地下水污染状况,业内专家认为,在场地调查的第一阶段,为明确地下水污染状况,应该采取网格式布点的方案,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客观。现实情况是,业主往往要求修复工期短、费用少,以致评估方在现场设的取样点比较少,甚至根据业主的主观需求来进行布点,影响到报告的客观性。
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评估和修复被忽视一位业内专家坦言,就他接触的科研和工程项目来看,部分城市、地区地下水污染呈加剧态势。这位专家指出,被污染的地下水不经处理,其中所含的污染物会通过挥发等方式进入其上方的土壤,因此,仅仅治理土壤是不够的
纵使在几年或明年超过了万亿规模,环保产业的软肋同样不能因此而被忽视。结语综上可知,在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目前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环保产业,在未来突破万亿乃至十几、几十万亿门槛可能都并非难事,但让该产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并可持续稳定地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增长点,仍旧欠缺火候。尽管近段时期有关环保服务定价完全市场化的热议不断,但时至今日,不仅在环保服务业,包括环保服务业在内的所有环保细分领域,在推进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实现持续井喷的一大根源,正是定价机制的漏洞缺失。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同样是环保市场不容忽视的阻碍。
相比之下,我国逊色许多,2007年,我国环境服务业占比5.7%,收入仅为美国的4.5%。近日,有关环境服务业的谈论声同样四起。
据文一波分析,目前我国尚有近70%的环保领域治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综合区域治理、土壤修复、黑臭水体、污泥处理、VOCs监测等。就市场层面来说,上半年的环保投资主要分布于水、气、VOCs治理等原有优势领域,领域分布没有发生实质性变更,以至于新兴的投资风口潜力尚未被充分发掘。
环境服务业崛起环保产业冲刺万亿桂冠,似乎就要手到擒来。政策与市场透析从政策层面而言,上半年,新版《大气污染防治法》、空净新国标、十三五规划纲要、土十条、垃圾强制分类方案、新版危废名录及各大政策的配套细则陆续落地,形成水、气、土、固废等细分领域欣欣向荣之势,外加八大高规格环保钦差中央督察组的成功入驻,各地环保政策及环保项目也将在下半年加速落地。
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环保治理工作的推进,环保产业市场的成熟,前端预防逐步取代末端治理,外加越做越大的产业规模、越来越严的监管态势以及越来越多资本驱动,环境服务业的占比将得到十分可观的提升。此外,城镇黑臭水体、垃圾分类、雾霾、毒地、污泥处理、垃圾渗滤液等环境治理的难点有待突破创新。市场融资难、融资贵,市场不透明,诚信度低及恶性竞争等乱象仍旧存在。
上半年局势已定,如果下半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6年将成为环保投资总额首度突破万亿的年份。通过上述大致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环保市场在遭遇重重压力的情况下,尚且能够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一旦压力阻力变小,市场环境优化,政策切实扎根,下半年的增长势头,较上半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正成为业界期盼已久的万亿级别产业,是超大概率事件,甚至是必然事件。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断言:环境服务业的春天来了。以财政资金为唯一依托的个大项目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环保投资的暴发性机会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超过万亿又如何?环境服务业的崛起,其实只是整个环保产业链条中其他细分领域高速增长的缩影,其实,在呼声如此之高,国家政府如此重视的情况下,环保产业超过万亿规模,是毋庸置疑的,或早或晚而已。定价机制混乱、技术创新度不高及从始至终的资金瓶颈等,都是产业突破的巨大绊脚石。